Chinese English China Re Group Home

人社部:生育医疗保险合并 拟2018年全面推开

Date:2016-12-06 Font size: bigmiddleSmall

来源:http://insurance.hexun.com/2016-12-06/187206805.html

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工作即将启动。

近日,记者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了解到,《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问题研究》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如何将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合并,过去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有些地方对合并实施是怎么一回事并不清楚,有的误认为合并实施后,生育保险就取消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生育保险作为一个险种还要保留。

同时,人社部医疗保险司生育处调研员解梦概括了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推进思路:保留险种;保障待遇;统一管理;降低成本。

解梦介绍说,人社部已经选定12个城市,明后两年进行先期试点,在此基础上,2018年在全国全面推开。

一位参加上述课题启动会的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是趋势,国际上对生育保险单列险种的国家也比较少,如何合并的核心还是在资金上。

合并后生育保险不会取消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2016年深化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也提出,要“研究制定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试点方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生育保险之所以要并入医疗保险,主要是考虑到扩大制度的受益面问题。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口有3.9亿多人,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只有2亿人左右,参保率勉强维持在50%上下,且缴费基数不实。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医疗保险是我国五险中覆盖面最广的险种,而生育保险在有些地方却没有推广开来,两险种合并实施后,将会连在一块征缴,生育保险征缴面将扩大。实际上,一些地方对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的待遇享受已经进行了一定捆绑。

据了解,为了谋划好两个险种的合并实施,人社部曾邀请有关人士对两个险种的不同点及合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合并实施具备了一些很好的先决条件,体现在: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中医疗费用支出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在待遇支付上有很多共性,在医疗服务上可利用医保的服务平台,按照医保的“三个目录”统一管理;地方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解梦特别强调,两个险种的合并实施,并不是取消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的生育待遇还要保留。目前,人社部已经选定12个城市,明后两年将进行先期试点,在此基础上,2018年在全国全面推开。试点工作要坚持“四个统一”和“一个不变”,即统一参保登记;统一基金征缴与管理;统一医疗服务管理;统一经办和信息服务;原有生育保险的生育待遇不变。

上述专家称,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是在各地统筹,各地基金结余状况不同,需要各地探索之后总结经验,年底前或将会出台试点方案。

解梦认为,项目研究应把握几个大的方面:要结合国家大的人口政策、妇女就业和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合并的重点是管理层面的合并,要结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生育妇女医疗费用支付、生育津贴标准、产假奖励政策进行细化,用数据支撑政策调整,以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好与国际经验的接轨。

600亿结余基金支出压力大增

人社部社保所医疗保险研究室副主任董朝晖梳理了合并实施面临的问题:生育保险基金单设,基金收支平衡压力是否过大?费率叠加,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积极性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待遇(医疗+津贴)直接并入,按原医疗保险费率筹资,医保基金收支平衡是否有压力?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是否享受津贴待遇?部分待遇(医疗)并入,按原医疗保险费率筹资,生育津贴待遇如何筹资?合并实施涉及的一系列管理问题。

上述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合并最核心的问题是资金,生育假延长、二孩政策放开等,都会使生育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大增。

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取消了对晚育的奖励假,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201611月,国家卫计委家庭司司长王海东在人口与发展高级资讯会上表示,条例修改后,有19个省(区、市)生育假奖励的天数有所增加,增加天数最多的省份为海南省,增加了75天。

同时,针对二孩政策的放开,孙洁算了一笔账:生一个孩子享受6个月假期,生两个孩子就享受12个月,这样一来,生育津贴的支出不敢说翻番,也会增长很快。

人社部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502亿元,支出4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11.8%2015年末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84亿元。

很显然,与社保中其他“四险”相比,生育保险基金的结存最少,一旦出现支出量增大,基金被穿底的风险较大。

孙洁认为,生育津贴的扩大支出,会给生育保险基金造成很大压力,滚存结余的600亿元基金也许很快会被消化掉,生育保险基金也会因此穿底。

孙洁称,生育保险并入医保后,生育津贴是否需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即不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出。从目前政策设计看,只有参保的城镇职工享受生育津贴,城乡居民没有。下一步,生育津贴如何切分、如何支出,都是一个大问题。

为此,人社部社保所医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提出,放开二孩政策、产假延长及国家其他人口政策的调整对合并后的基金冲击不可小视,课题组将在研究中认真考虑。

“生育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城镇职工,现在覆盖面较小,未来合并后所有医保覆盖的人群都可以纳入进来。”上述专家说,这样可以扩大生育保险的征缴面,如果仍旧不够可能就需要当地财政补贴。

查组分别进驻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其中,进驻前海人寿的检查组将由发改部牵头,进驻恒大人寿的工作组将由资金部牵头。

据悉,检查的主要方向是对上述两家保险公司治理规范性、财务真实性、保险产品业务合规性及资金运用合规性开展现场检查,严肃惩处违规行为,切实规范其公司治理、业务发展和投资运作,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行动的推进也意味着,作为中小型险企弯道超车的利器和险资在二级市场举牌的撒手锏,险企的万能险规模和业务结构正面临整改。

事实上,万能险占比较高的险企并非仅前海人寿一家。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1~10月,有多家险企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较高,最高的可接近100%,占比超过60%的数量一共有15家。

业内人士认为,当风暴开始时,在资本市场上较为激进的个别险企,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的监管目标。其他万能险业务占比较高的险企,也面临业务转型压力。

10余家险企万能险占比超六成

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个险种——万能险,它对保险公司的帮助不可谓不大:不仅在保费端贡献规模、抢占市场,还为险企在资本市场上频频举牌提供了弹药,因而受到了部分险企的热爱。

然而,由于其存在经营风险与监管部门倡导的“保险姓保”思路相违背,险企的万能险业务被不断收紧。保监会也连续出台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新规,对万能险业务的规模、经营管理等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即便如此,这也没有挡住个别险企在资本市场上频频出手。正因如此,125日,保监会叫停了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业务,责令其整改。前海人寿方面表示,已经成立了整改小组,并承诺在12月底之前完成整改。

“前海人寿要整改的内容主要是万能险资金分账户管理,这个主要是按照保监会对万能险的精算规定,要精细化内部管理,从系统上、财务上做到账户分离。”某中小型险企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个事情只要下决心做,集中人力物力,一个月完成整改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从目前险企的保费机构来看,前海人寿显然不是唯一一家万能险占比过高的企业。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1~10月,有多家险企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较高,最高的可接近100%,除开前海人寿,占比超过60%的数量一共有14家,其中安邦养老、中融人寿、昆仑健康、中华人寿、恒大人寿、君康人寿、华夏人寿、安邦人寿、渤海人寿等几家,万能险占比分别是100%100%96%92.5%91%87.8%76.2%67.4%66.6%

而在上述10多家险企中,多家都在资本市场有过举牌行为。以中融人寿为例,其从去年至今,已先后在资本市场举牌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鹏辉能源(300438,股吧)、真视通(002771,股吧)、天孚通信(300394,股吧)

部分险企转型压力凸显

“前海人寿新业务被叫停,更多的是对疯狂扩张中短期业务的保险公司一个警示,引导行业保险姓保,多做保障型业务。”另一中小型保险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监管的本质是为了回归保障,如果这些在资本市场上较为激进的险企不整改和调整,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监管对象。

保监会进一步强化万能险监管的信号持续释放,对于整个保险行业来说,自然是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个别中小保险公司或面临现金流压力。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认为,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或将面临现金流压力和偿付能力充足率压力,举牌行为或将进一步被抑制。一方面,由于中小保险公司的保费主要来源是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业务,保监会持续强化万能险监管,显著降低了中小保险公司高负债成本的新增保费。且根据此前规定,201741日前,中小保险公司大部分不满足规定的产品均需停售;另一方面,“偿二代”新监管体系下,中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低,部分公司已逼近100%的监管红线。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小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增资、业务转型等方式有效应对以上压力。

“偿二代主要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监管,这对险企的资金能力要求更高,险企想要将偿付能力继续维持在监管合法的范围内,要么转型,要么增资。”某寿险机构内部人士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一些较为激进的险企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

上述人士认为,包括前海人寿在内的这些企业,即便是转型做保障业务,也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毕竟前边的业务较大,消化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其认为,增资会成为很多险企的下一步动作。尤其是在近期,很多保险机构都在推动增资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近期有多家险企完成了增资,这之中包括渤海人寿、中融人寿、招商信诺人寿等。